|
隨著中國造船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大批中小型造船企業(yè)在中國沿海沿江地區(qū)建立起
來。在船廠建設總投資額中,用于建造船臺的費用的比例相對較高,且每個船臺都需
要配備有專用的下水裝置,這就給資本原本就不夠雄厚的中小企業(yè)帶來很大的經(jīng)濟負
擔。為了節(jié)約成本,縮短建設周期,原本的傳統(tǒng)下水方式需要得到改變。在此背景下,
船舶氣囊下水工藝成了新的選擇。
船舶上排下水氣囊
氣囊下水是一項我國創(chuàng)新的船舶下水新工藝,它的廣泛應用已引發(fā)改變或正在改
進造船的傳統(tǒng)模式。由此一批新建和改造后的采用氣囊下水船臺的中小型船廠迅速崛
起。
隨著所載重船舶噸位的不斷增大,氣囊下水技術的不斷成熟過程分為初創(chuàng)階段或
小型船舶試用階段、向中型船舶推廣階段和逐步向大型船舶推廣等三個階段。2O世紀
80年代,國內一些內河船廠已經(jīng)采用了船舶氣囊下水新技術,使得這項簡易、經(jīng)濟,
并能適用于不同船舶建造模式下水技術得到一些推廣。但是船舶氣囊下水的推廣工作
在剛開始的一段時間開展的并不順利。由于受到氣囊結構和強度的制約,這項新技術
當時只能應用在自重500噸以下的小型船舶上。直至上世紀90年代初,由于高強度尼龍
橡膠氣囊整體成型的技術難關被攻克,新型氣囊的爆破壓力被從原來的0.49MPa成功
提高到了1.11MPa。這種新型氣囊的投放市場引發(fā)了新一輪船舶氣囊下水技術的推廣
潮,其發(fā)展方向也從原來的小型船舶轉向中型船以及海洋船和工程船。1995年10月,
湖北的浠水船廠應用氣囊將一艘載重8,000噸的甲板駁船成功送下水。這次下水重量
達到1200 t,首次突破了1000 t大關。這標志著氣囊下水技術已經(jīng)應用于中型船領域。
進入21 世紀以來,大量的造船訂單涌入我國民企,使得我國的民營造船企業(yè)得
到新一輪擴張。中小型船廠強烈需要擁有更大造船能力以適應企業(yè)的發(fā)展,這也加快
了氣囊下水這一新技術向大型船舶發(fā)展的步伐。2008 年8 月3 日,浙江三門健跳船
廠建造的載重55000t 的散貨船“VICTORIA I”號下水,該船長190 m,寬32.26m,
下水時重量達到12000t。這標志著船舶氣囊下水技術的承載重量成功突破了萬噸大
關,成為實際意義上的可以應用于大型船舶的下水新技術。
同時,隨著我國港口建設事業(yè)的發(fā)展,深水泊位的建設越來越多。在深水泊位碼
頭的建設中,巨型沉箱工藝,因其水下工作量少,一次性出水,施工速度快,碼頭的
整體穩(wěn)定性好等優(yōu)點,在重力式碼頭中,往往被優(yōu)先考慮采用。目前國內預制沉箱的
重量從幾百噸逐漸向大型化發(fā)展至數(shù)千噸。但沉箱重量的提高對其頂升、出運及安裝
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原來的千斤頂頂升和滑車拖運工藝已不是最經(jīng)濟適用的方法。采
用氣囊頂升、拖運、助浮巨型沉箱的施工工藝,值得推廣和應用。
而在混凝土購件和澆筑中,逐漸采用了基于氣囊技術的充氣芯模。充氣芯模又叫
橋梁充氣芯模,橡膠充氣芯模,是一種可膨脹、收縮的圓柱袋子,由橡膠與纖維加強
層硫化而制成,具有很高的抗張強度,彈性和氣密性,用來形成混凝土構件的空腔,
在制造空心構件時,將它放入中間,并充入壓縮空氣,充氣膨脹后具有足夠的強度來
承受混凝土的壓力,能代替原有的木模、竹模、鋼模,打開閥門膠囊即收縮,并可以
從空腔中抽出膠囊。它使用簡便,經(jīng)濟耐用,可以多次重復使用,未充氣能柔軟收縮,
任意折疊、卷曲,適用于鋼筋混凝土構件抽孔,包括樁、屋架、屋面板柱、梁、建筑
工程,水利工程(船塢、船臺、碼頭)。 |
|